从“城市蓝图”到“城市生命”,探寻科技与人文共生之道

来源:网络 2023-10-12 11:17:00  阅读量:10343   会员投稿

(编辑:李思远)在21世纪的全球化与城市化浪潮中,城市已不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集合,而是承载人类文明、生态平衡与技术创新的复杂生命系统。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编制的《2018年版世界城镇化展望》显示,目前世界上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到2050年,这一比例预计将增加到68%。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危机、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自我进化”,成为全球城市规划者共同面临的课题。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空间规划领域涌现出一批以科技为笔、以人文为墨的先锋探索者,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上海易托邦建筑科技有限公司CEO及创新总监苏运升,正是这场城市革新浪潮中的佼佼者。

苏运升在城市及空间规划领域深耕多年,集学者之睿智、实践者之坚韧、创新者之胆识于一身。他在城市建设与规划方面,进行了跨越时间、经济、社会等多维度的综合性深入研究,不仅实现了多要素的有机融合,还以前瞻性的视野,将智能化理念巧妙融入其中,为城市规划开辟了崭新的发展路径。身为一名优秀的智能城市及空间规划师,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空间规划设计本身,还需要对计算机、社会学、环境科学、生物学等众多学科有所涉猎,这种多学科融合下激发的创新思维和沉淀的深厚底蕴在苏运升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基因—细胞—人”的自然生命层级,到“人—建筑—城市”的社会生命层级,都是源于他对生物学与城市规划学的跨界思考。

自2005年参与上海世博会总体规划设计起,苏运升更是以“城市生命体”理念为核心,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城市探索之旅。在他看来,“城市不应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森林,而应像生命体一样具备生长、代谢与适应的能力”。这种认知在苏运升的实践中不断深化。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主导的灾后重建项目首次尝试“模块化快速建造系统”,以“细胞单元”组合的方式,在极短时间内为灾区提供可扩展的居住与公共空间。这一项目不仅成为他践行“城市生命体”理论的起点,更让他意识到,未来的城市规划必须打破传统工业思维的束缚,转向灵活、智能、可持续的设计语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面对病毒检测实验室的紧急需求,苏运升带领团队在短短十天内研发出气膜版火眼实验室。这一采用正压充气膜结构的模块化空间,以其快速搭建、灵活部署、安全高效的特点,成为全球疫情防控中的重要基础设施。然而,苏运升的贡献远不止于技术层面。他将火眼实验室视为“类生命建筑”的典范:气膜结构如同细胞的半透膜,内部负压系统模拟生命体的代谢循环,模块化组合则赋予其类似生物组织的自适应能力。“建筑可以像生命一样呼吸、生长,甚至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苏运升解释道。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应急医疗空间的刚性需求,更揭示了建筑与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的深层潜能。凭借这一突破性成果,火眼实验室荣登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成为全球建筑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标志性案例。

从本土实践到国际范式,苏运升从未给自己设限。他曾以“未来城市”和“城市生命”为核心,将“城市生命体”理念与不同文化、经济背景深度融合,参与过安哥拉,俄罗斯,越南,赞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城市的规划设计项目。在疫情发生,海运停止,集装箱难以空运的情况下,可移动式火眼实验室气膜版就此诞生,并在两三周内迅速到达沙特,哈萨克斯坦,多哥,安曼,贝宁等地区帮助地方疫区完成抗疫。这些实践背后,是苏运升对“技术本土化”的深刻洞察:“智慧城市不是舶来品的简单复制,而需像植物一样扎根于当地土壤。”为此,他主导的“易托邦”创新平台持续推动产学研融合,已孵化出20余项绿色建筑专利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完成超过100个模块化建筑项目,从灾后临时住房到高端文旅综合体,重新定义了“快速建造”的价值边界。

从世博会的宏观规划到火眼实验室的微观创新,从汶川重建的应急设计到智能系统的全局赋能,苏运升始终以“生命”为尺度丈量城市。他的故事证明,真正的城市革命,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从“城市蓝图”到“城市生命”,在苏运升的设想中,城市终将超越人类设计的局限,成为承载文明延续的超级生命。正如他所言:“我们不仅是城市的建造者,更是其生命历程的见证者。未来的城市,终将在科技与人文的双重滋养下,孵化出自己的未来。”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猜你喜欢

30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