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储能企业持续加码,“手机之城”东莞竞逐“新能源之都”|高质量发展调研

来源:证券之星 2023-06-12 13:18:59  阅读量:6260   

“以前我们都是用进口设备生产锂电池,现在我们可以很有自信地跟客户讲,我们使用的是国产设备,博力威在国产化锂电池领域也成为领先企业。”这是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刘聪这两年感受到的最大行业变化。

6月10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东莞东城,这里集聚了上市企业博力威、凯格精机等以及一大批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是东莞近年来竞逐全国新能源之都的一个缩影。

从2010年初创公司,到如今成长为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前20强企业,博力威何以实现蝶变?“博力威成长的背后,凝聚着团队不断研发和技术攻关的心血,离不开科技创新。”刘聪表示。

自成立以来,博力威一直专注于锂电池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拥有2大制造基地、2大海外子公司和全球服务网络。近三年研发投入累计近2.6亿元。

在今年4月发布的2022年年报中博力威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01亿元,同比增长3.79%。去年,博力威储能业务快速增长,实现销售收入2.92亿元,同比增长128.46%。

从小企业到东莞新能源产业“链主”

走进博力威的展厅,各式各样的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移动储能和家用储能产品、消费电子类产品引人瞩目。这些产品要销往全球市场,都离不开博力威生产的锂电池。

电动自行车一度是中国人的“国民坐骑”。中国自行车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达3.4亿辆,今年预计将达3.5亿辆,相当于每四个中国人就拥有一辆。而面对高度饱和的国内市场、全球“双碳”背景下电动化趋势,以及此前受疫情影响海外国家出行问题,如雅迪、爱玛等一批博力威合作品牌生产商,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海外,以寻求新的增长点。

“目前在海外市场,购买两轮电动车会获得政府补贴和折扣。这些都为出口两轮电动车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量市场可能,我们在海外也会迎来第二春。”刘聪表示。

刘聪向现场媒体记者介绍了博力威一款出口欧美市场的电动摩托车,“现在欧美市场偏爱中高档的电动摩托车和电助力自行车,作为电池厂家,我们的电池在电芯材料上使用了目前市场上最先进的磷酸铁锂电池,配以在电池设计和PMS负载管理系统上的新技术,不仅让电摩彻底告别了噪音,而且更安全。”凭借在锂电池上的技术优势,博力威的电动摩托车热销欧美市场,成为企业去年出海的一大亮点。

众所周知,近年来火爆全球汽车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其核心技术在三电系统,即电池、电控、电驱。而由于国产品牌在三电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使得全球在电动自行车这一细分赛道上,依旧绕不开中国品牌。这也是博力威这家“中国电池百强企业”的“护城河”所在。

目前,博力威拥有一家完全控股的电芯研发与生产企业,公司通过了LG、三星、松下、索尼等国际知名电芯企业的严格验厂标准,构建了上述国际知名电芯企业的高端电芯直供渠道和国内优秀电芯企业的采购渠道。

近期,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博力威称目前大圆柱电芯已量产,预计会最先使用到电摩电池和储能电池。大圆柱电池是当下特斯拉和宝马均在押注的电池产品,将帮助新能源汽车接近燃油车的性能。这是博力威在锂电池领域的又一次技术突破。

据了解,直径达46毫米、高度为80毫米的圆柱电池,是目前大圆柱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该技术路线由特斯拉在2020年最先发布,使用该款电池后,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可提升16%。

“我们这两年之所以取得了增长,研发能力是核心原因。”刘聪表示,近三年博力威研发投入累计近2.6亿元,目前,共有研发与技术人员600多人,拥有和申报的国内外专利8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84余项。建立了涵盖技术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工程、测试验证为一体的完整研发体系;掌握了智能管理、关键结构件设计、高性能锂电储能器件制备以及制造设备和工装治具自主设计等核心技术。公司电池管理系统完全独立自主设计与生产,并与国际知名芯片企业和国内优秀芯片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抢滩全球储能新市场

今年6月,包括麻涌赣锋锂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GWh新型锂电池及储能总部项目,清溪镇吉瓦森林(清溪)智能科技产业项目等在内的一批新能源重大项目加速在东莞摘牌,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东莞新能源产业将再添生力军。

今年年初,东莞发布“一号文”提出,东莞将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提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打造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等产业新立柱,到2025年底前,新能源产业集群率先突破千亿元规模。

东莞市发展改革局创新和产业发展科科长袁锡江表示,目前,东莞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667.3亿元,同比增长11.7%。逐渐形成了涵盖了上游原材料及设备生产、中游加工组装制造、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一大批全国储能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牵引带动作用的头部企业,都在东莞布局新能源产业。

今年以来,在新能源众多细分赛道中,储能无疑成为了新的风口。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产业已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有行业专家分析认为,到2025年,新型储能产业规模或突破万亿元大关。

今年3月,广东省印发《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东莞被赋予重点建设珠江口东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锂电硅碳负极材料集聚区、锂电隔膜生产制造基地、储能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和先进装备制造集聚区的新任务,建设电池综合利用集聚区的新要求。

这为东莞竞速储能细分赛道,催生能源先进制造新业态、打造经济新引擎找到了一个重要突破口。5月12日,东莞发布“东莞储能20条”,提出加大全链条个性化扶持,围绕七大方面列出专项扶持政策。在一系列政策加持下,东莞以博力威为代表的新能源企业,相继抢滩储能新市场。

“现在储能是企业主要增长点之一,很多产品在欧美市场大受欢迎。按照当下电价折算,我们的投资回报就是三年左右,因此对于厂家而言,大家都愿意为储能做投入。”刘聪说。

在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看来,东莞要实现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还在于创新能力的提升,要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东莞发展储能的内生动力。

刘聪表示,全球储能市场还在进一步增长,对企业而言,竞逐储能万亿市场的主要抓手还应放在核心技术的攻坚上。“要把电池技术、EMS设计、软件设计等全链条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才能期待下一阶段的增长。”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猜你喜欢

30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