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30日,

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向我们的民族脊梁致敬!

他们不畏艰难险阻,

勇攀科学高峰,

点亮了时代的希望。

今天来感受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满腔热情和爱国情怀,

看他们如何为后继者指引前行之路。

28载隐姓埋名,为国防献终身,

他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

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他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他隐姓埋名、以身许国,

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

为我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坚守稻田数十载,不畏艰难,

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

解决了我国数亿人的粮食需求,

他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她创建了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

成为青蒿素研究的关键性突破,

数百万疟疾患者因此重获生机,

她是中国首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

她用自己的身体给疫苗做试验,

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乙肝病毒研究事业,

开创性提出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崭新概念,

她是我国病毒专家、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发明者之一闻玉梅。

他四十年坚守强国梦

带出一支“雷达铁军”

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

他是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刘永坦。

她八旬高龄带队研制出“龙芯3号”,

让歼—20战斗机、北斗卫星都装上了中国芯,

让复兴号高铁实现百分百国产化,

她是“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

他曾说,“‘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

他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是“中国天眼”的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

他憧憬,“我相信,我一定能够看到中国航天员去月球”,

他是嫦娥系列研制团队的“定海神针”,

为推动中国卫星遥感、月球与深空探测及空间科学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研究员叶培建。

出品:大洋网

监制:林嘉媛

编辑/海报:李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