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作假时假亦真-收藏的迷雾与澄明之道
真作假时假亦真,「红楼梦」中的这句话,一直被误解为鼓励「以假乱真」;实则相反,这句话的警示在于:执着于虚幻,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明《文殊观音弥勒虚空藏菩萨》
香港佳士德2024年秋拍
成交价:HKD 5,292,000
漫步于古书画拍卖市场的长廊,我们常会遭遇一种奇特的现象:那些被行内人称为「伪好物」的作品,往往能以假乱真,甚至在某些时刻比真迹更受追捧;这种现象,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警句,在当今艺术品市场新的演绎;当市场被精心包装的「伪好物」所充斥,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才是古书画收藏的真正价值?
今年二月,
「中国拍卖」杂志,
邀请资深书画收藏家颜明先生,
对于2024年的书画拍卖行情,
做了一次访谈
「危”“机”并存-颜明谈2024年秋拍古书画」;
访谈中,
对于如何看待拍卖市场中的真伪问题,
颜先生回答道:
「古代书画的真伪是客观的,
真的就是真的,
假的就是假的;
但对于市场来说,
可以分三种情况,
除了真假,
还有一种所谓『生意货』;
···
有学者说,
书画鉴定要有一定的模糊度,
对拍卖市场上的古书画来说,
一定要求拍真迹,
那是不可能的,
拍卖行也无法维系下去···」
康熙帝《行书谕大学士王熙》
中国嘉德2024秋拍
成交价:RMB 6,095,000
以上颜明先生分析2024秋拍中,
提出「生意货」的观点,
是站在维护拍卖行和市场的角度,
但真伪的问题,
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原则性问题;
从客观上说,
书画作品真就是真,
假就是假,
真迹和伪作,
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经济价值,
都有天壤之别,
不应存在中间地带和模糊概念。
去伪存真,
是一个书画鉴定者应恪守的准则;
饶介《草书韩愈柳宗元文卷》
香港苏富比2025年春拍
成交价:HKD 250,100,000
生意货的出现,
实质上揭示了市场的一个隐忧;
所谓「生意货」,
说是就是那些「伪好物」,
这类作品往往经过巧妙「化妆」,
是以假为真,
作为真迹精品大肆宣传,
重点介绍其收藏出版著录情况,
甚至邀请学术界的专家,
召开研讨会,
夸夸其谈,
极尽赞美,
以迎合市场短期投机需求;
由此一些书画能拍出天价,
令人瞩目,
却缺乏历史传承与文化深度;
随着市场的透明化,
信息资料的公开化,
以及大家研究能力的提高,
这些东西将来如果还要拿出来出售的话,
就一定会受到质疑,
最终还是要面对真伪问题。
它们如同精致的赝品,
虽能一时蒙蔽藏家的眼睛,
却终难逃时间的检验;
而元代书家饶介「草书韩愈柳宗元文卷」,
之所以能在2025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
备受瞩目,
恰恰因为它跳出了「生意货」的窠臼,
既是真迹又是精品,
流传有绪的脉络,
清晰可考的源流,
权威详实的著录,
构成了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基础;
在「生意货」充斥的市场环境中,
藏家需要培养「慢收藏」的智慧,
古代收藏家如宋代米芾,
明代项元汴,
都是「日阅十轴」,
经过长期积累才练就火眼金睛。
当代藏家亦当如此,
不应急于一时得失,
而应潜心研究,
建立自己的鉴赏体系。
不能迷信出版著录收藏来源,
更不能轻易听信拍卖行「专家」的意见,
而是应当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鉴定能力,
还要和没有私心,
真正有目鉴能力的鉴藏家交朋友;
类似香港苏富比呈现的,
饶介作品之所以可贵,
正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收藏理念的回归,
对艺术本真的追求,
超越了对市场泡沫的追逐;
吴彬 岩川图 扇面
香港苏富比2025年春拍
成交价:HKD 4,318,000
古书画收藏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
体现的更是做人的准则,
孟子「师说」:
诚之则是人,
伪则是禽兽;
王阳明:
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当我们选择真正的真迹和精品,
我们不仅是在投资一份资产,
更是在守护一段历史,
传承一种文明,
静守着一份良知。
在这个意义上,
真正的收藏家应当是文化的守护者,
而非市场的投机者;
让我们以澄明之心,
拨开「生意货」的迷雾,
在艺术的长河中,
寻找那些真正值得世代相传的,
文化瑰宝~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