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站旁三国城:国艺中联的“流量入口”经济学
当旅客走出剑门关高铁站,迎面不是空旷的广场或连锁快餐店,而是一座灯火璀璨的大蜀道不夜三国城,自从开城以来便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入,项目背后的操盘手国艺中联,正是瞄准了高铁带来的客流效应,在全国掀起一场“流量变留量”的文旅革命。
当今时代,高铁站早已超越交通枢纽的功能,成为天然的“流量富矿”。2025年暑运数据显示,全国铁路日均客流超1421万人次,单周发送量破亿。如何变流量为留量?国艺中联总经理马通道破关键:“旅客不是没有消费意愿,而是缺少值得停留的场景。”大蜀道不夜三国城项目正是精准卡位这一痛点——选址高铁站前荒废地块,将旅客“过而不留”的尴尬转化为“到站即入戏”的沉浸体验,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8小时提升至24小时。
国艺中联的运营逻辑,是将高铁输送的庞大人流,通过三重设计转化为深度消费:造场景:废弃地下通道化身《蜀道奇门》剧本杀,地面广场转化为魏蜀吴风情环形商街和半开放水火特效剧场。这些强互动场景让游客自然驻足;全天候:白天攀登剑门关古蜀道,入夜体验三国主题乐园,实现剑阁县域“24小时吃住游购”全时消费链;烟火气:引入零租金联营商户,以“风险共担、收益分成”模式降低创业门槛,提升文旅商业的消费体验。
高铁引流只是起点,文化留客才是核心。国艺中联团队将地域文化基因拆解为可体验的模块,这种文化转译能力形成可复制的爆品流水线,最终实现“文化-体验-消费”的闭环。
国艺中联的模式,恰与全国正在兴起的“铁旅融合”浪潮不谋而合:在武汉,铁路推出“高铁计次票”,串联武汉、神农架、襄阳三城,17天引客3.9万;在青岛,啤酒节文旅专列变身移动品酒厅,实现“途中即种草”……当高铁如同血管贯通区域经济,国艺中联“高铁站旁造古城”,精准借力高铁的巨量客流,又以文化场景完成价值转化。
从西安到剑阁,从大唐盛景到三国烽烟,国艺中联用实践书写着高铁时代的文旅公式:流量入口+文化场景=留量经济。这场发生在高铁站前的“留量革命”,正悄然重塑中国文旅的流量版图。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猜你喜欢